沈阳千人大合影 来源陈云纪念馆 原标题:“七千人大会”陈云为何不讲话?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大跃进”造成了严重后果。1960年,国民经济的困难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粮食供应难以为继,工业原料和日用消费品也十分短缺。 陈云自己的家里也不例外,长子陈元回忆说:“我们家里孩子多,那时候吃不饱饭,所以经常饿肚子。经常是熬一大锅白薯粥,放一点米,放几块白薯,很稀,喝两碗粥。像我们家生活都已经是这样的情况,群众生活恐怕一定是也都很困难了。” 这时的陈云偏偏又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面对这种局势,陈云的心情更加忧虑。秘书肖华光说:“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在沙发里坐着,经济困难怎么办?就看他没高兴的时候,天天坐在沙发里,低着脑袋在想。” 面对着原来没有料到的“大饥荒”的事实,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头脑逐渐清醒过来,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中央、省、地、县的四级干部7118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作进一步的全面调整。 1962年1月,陈云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在七千人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六位都讲了话,而陈云是唯一没有在大会上讲话的常委。 七千人大会研究专家张素华说:“按道理从陈云来讲,他是管经济工作的,七千人大会呢,主要是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那时最有资格发言的,最应该讲话的是陈云。” 陈云的卫士长牟信之回忆说: 毛、刘、周、朱都检讨了,陈云没发言。快散会了,毛主席说,陈云同志你谈一谈吧。陈云同志说我没有什么说的,我没有什么说的。 毛泽东对此的解释是:陈云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实际上陈云不讲话另有原因。 张素华分析道: 陈云为什么不讲话?是因为他对困难形势的判断和对怎么克服困难的办法跟毛主席或者跟大会本身不一样。从毛泽东来讲呢,认为最困难的形势已经过去了,再进两三年恢复然后就行了,再制订一个十年规划给大家鼓鼓劲就可以了。可是陈云却认为最困难的形势还没有过去。从陈云的性格和经历上来分析,我觉得陈云本人是不愿意讲违心的话。既然他的看法跟中央和毛泽东的不一致,那你说他在大会发言的时候,尽量地去跟中央保持一致,讲违心的话,这个不是他的性格。 没有讲话的陈云在等待讲话的适当时机。半个月后,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1962年的经济问题。由于这次会议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召开,后来被称为“西楼会议”。这次规模要小得多的内部高层会议进一步对七千人大会未能充分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了一些当时没有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 2月23日,经过反复考虑的陈云,就当时的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办法作了长篇讲话。张素华说: 西楼会议呢,它规模小,是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陈云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范围很小,算内部讲话。不像在七千人大会一讲,全国全知道了。这样可能会引起毛主席的难堪。 陈云一上来就直率地毫不含糊地指出:目前的处境是困难的。他认为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这五条困难中最重要的,也是跟中央判断不太一致的,或者说比中央判断的要严重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在农业减产这方面,陈云认为很严重,恢复起来很难。第二个就是通货膨胀,基建规模大,虽然中央也在讲要压缩基建规模,但是陈云强调得更厉害一些。 讲完存在的困难后,陈云接着又提出克服困难的六条重要措施。一是经济规划分恢复和发展两个阶段;二是减少城市人口;三是制止通货膨胀;四是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五是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六是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 陈云的讲话在中央领导层内引起很大震动。主持会议的刘少奇说: 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 在刘少奇的建议下,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请陈云再展开讲一讲,统一大家认识,并征求意见。陈云接受了这个意见,并建议国务院会议扩大到各部委党组成员参加。陈云的讲话进一步丰富了他在西楼会议上的意见,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几十年后,一些与会者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原轻工业部部长杨波回忆说: 讲话的当中,到会的部长、部委成员不断地鼓掌,热烈地鼓掌。陈云同志讲得出汗了,把毛衣直接脱了,脱了毛衣接着讲。讲的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分析的非常具体。 中央书记处原书记邓力群说: 那几年,人人谈困难,会会说困难。听到陈云同志讲困难,大家的心里踏实了,托底了。 西楼会议后,中央决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统管经济工作,由陈云任组长。从此,陈云在经济工作上又开始处于一个主导的位置了。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