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千人大合影 一个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很多时候都取决于大人的行为。 肯定、鼓励、支持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才是我们为人父母一生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 作者|可乐妈 第一次意识到儿子姜皓有些自卑,是在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当时,学校举办了一次诗朗诵活动。 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能听见儿子在房间里小声地练习。 可结果,到了要报名的时候,儿子却退缩了,说什么都不愿参加。 我找到儿子的班主任,想替他直接把名字报上去。 但班主任却建议我,让孩子自己决定。 随后,她委婉地对我说: “姜皓的语文成绩确实不错,只不过,据我观察这孩子实在太内向了,平日里说话声音小小的,也不敢跟人对视。而诗朗诵活动往往又需要孩子胆子大一些、自信一些。如果姜皓自己还没战胜自卑心就被咱们硬逼着上台,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 老师的话,让我心头一沉。 一直以来,我都为儿子的安静乖巧而暗自得意。 当周围的朋友抱怨自家孩子“人来疯”、爱顶嘴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烦恼。 家里来了客人,儿子就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画画,等对方要离开了,儿子才小声地说上一句“叔叔/阿姨再见”。 不小心犯了错,我还没开口批评他,他的头就已经埋得很低了。 以前,我以为是儿子天生性格如此。 听了老师的话,我才隐隐意识到: 或许这一切,都是因为儿子不够自信,甚至还有点自卑。 想到这里,我决定找机会跟儿子好好聊一聊。 可我一回家,却发现气氛有些不对: 本该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的儿子,此刻正眼圈红红的坐在沙发上。 而婆婆,则满脸严肃地坐在另一侧。 原来,当婆婆得知儿子没去报名后,立马急眼了: “一个小小的诗朗诵就怕成这样,像什么话?明天你就给我去找老师,让她把你的名字加上,别总那副三脚踹不出一个屁的模样,学学跟你一起玩的周游,瞧人家多大方!” 儿子一听要去找老师,顿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连连表示: “我不行,我真的做不到。” 婆婆来了脾气,质问他: “你都没尝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了?” 说罢,强迫他必须报名,不然从今天起别想再看动画片。 可儿子却消极地答道: “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就算报名了也拿不到好名次,还会被同学笑话。” 就这样,他宁愿不看喜欢的动画片,也不肯参加比赛。 没办法,我只得打了个圆场,将儿子领回了卧室。 在关上门的那一刻,儿子的泪水一下子决堤了,他哽咽道: “妈妈,别逼我了,不行就是不行。我跟周游不一样,天生就上不了台面。” 看着儿子垂头丧气的模样,我震惊不已: 没想到在老师家长眼中听话乖巧的儿子,居然对自己的评价这么低。 第二天是周末,我照例喊儿子起床。 儿子半天没动静,直到我掀开他的被子,才发现蜷缩成一团的儿子满头大汗,整个人都在发抖。 我赶忙去摸他的额头,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结果,儿子却躲开了我的手,再次用被子将自己罩住。 没一会儿,被子里就传来儿子压抑的哭声。 我没说话,坐在一旁静静等儿子发泄完,带他出门去了一趟植物园。 或许是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儿子渐渐放松了下来。 他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很没出息?” 我有些不解,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 儿子低着头,告诉我是奶奶说的。 奶奶经常说他成绩不如班上的谁谁好,性格不如谁谁开朗,更不像他的好朋友周游那样有特长,能当小主持人。 儿子的一番话,在我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由于各种原因,孩子爸爸常年驻扎在外地,我的工作也是早出晚归。 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我和儿子便一直住在公婆家。 然而,大部分时间里,还是由老人负责接送孩子、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婆婆,由于她退休前就是中学教师,儿子的教育主要由她负责: 从端碗的姿势,到写字的笔划顺序,婆婆都会反复纠正、教导儿子。 有一回,儿子随口问婆婆: “为什么您总是皱着眉?我看别的奶奶都是笑呵呵的。” 谁知,婆婆却狠狠瞪了他一眼: “要是你能像你爸小时候一样学习好、当班长,样样都拔尖儿,我自然眉开眼笑,但你看看你……” 那一刻,儿子沉默了。 奶奶的否定,让他觉得自己是如此一无是处。 还有一次期末考试,儿子考了第二名,作文还得了满分。 可当他兴冲冲拿着试卷给婆婆看的时候,婆婆却轻蔑地说: “才第二名有什么可嘚瑟的,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 说实话,要论心疼儿子,我都要排在婆婆后面。 但一直以来的职业习惯,却让她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使用着打击式教育: 因为生怕孩子因一时的好成绩而骄傲,所以婆婆总用比较、嘲讽的方式贬低、打压儿子。 却未曾意识到,这些残酷的话语,早已成了萦绕在儿子头顶的诅咒: 久而久之,儿子真的越来越怯弱,越来越自卑。 甚至逐渐认定自己什么都不行。 那段时间,一看到那种张扬乐观的男孩子,我就忍不住心头一酸。 特别是有一回,闺蜜聊起了她儿子,说她家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她还自嘲道: “是不是男孩子都这样?即便各方面都很普通,但就是非常自信,简直是传说中的‘普信男’。” 当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甚至觉得她在凡尔赛。 随即,就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我的儿子明明有很多优点,却因为大人不恰当的教育,深深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沼。 我这个当妈的,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拯救他呢? 思来想去,为了帮助儿子摆脱自卑,我决定开始自我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个心理学名词: 自证预言。 大人的贬低和挑剔,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而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努力”让这些极其糟糕的评价变为现实。 就像哲学家詹姆斯说的: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家长总是贬低孩子、否定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反而会导致孩子活在自卑的阴影里,认为自己就是不行、差劲,从而失去了努力变好的动力。 了解了这一点后,我做了一个周围人都不赞同的决定: 我辞去了那份“996”的工作。 尽管奋斗这些年,我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拥有了近30万的年薪。 可一想到我是用一个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换来的职位和薪水,我又觉得自己所得到的跟失去的东西相比,是那么不值一提。 辞职后,我开始每天接儿子上下学、给他辅导功课,并找各种理由表扬他: “今天早上,宝贝一点也没磨蹭,很有时间概念哦。”“你作文里‘功不唐捐’这个词用得很恰当,我儿子真聪明,学到的新词一下子就知道怎么用了。” 一开始,儿子听到我的夸奖,总会下意识地反驳,并找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直到两个月后,儿子才开始心安理得接受我的“彩虹屁”。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做了另一件事: 我带着儿子搬出了公婆家,转而租下一套位于郊区、带一个小院子的房子。 儿子欢天喜地,婆婆却火冒三丈: “你们夫妻俩要么不管孩子,要么就是瞎捣乱,到底想干什么?” 我说: “皓皓喜欢昆虫、植物,我想给他提供一个能种花、养虫子的环境,让他高兴点。” 婆婆的表情依旧不好看。 但儿子却笑了,看向我的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 大概过了半年左右,儿子的变化就超出了我的预期。 尽管在学校里,儿子依旧有些腼腆,但跟以前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 期中的时候,他竞选了一次语文课代表; 上课时,他开始主动举手发言了; 甚至当婆婆说他不如小伙伴周游时,儿子没有像往常那样一言不发,而是俏皮地说: “周游是阳光型男,我是深度美男,大家走的路线不一样啦!” 我的儿子,不再一口咬定自己“没出息”、“上不了台面”,而是学着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真的越变越好。 回忆了下儿子从胆怯自卑到充满自信的过程,我发现主要得益于三条黄金治愈法则: 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正面的肯定和期待,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努力。 简而言之,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夸的时候,别忘了以下几点: 1.夸奖孩子时,要具体有细节,比如:“今天的作业写得很认真,真不错。” 2.夸孩子的进步,及时肯定他,比如:“听老师说你最近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进步了很多哦。” 3.多夸孩子的态度和努力,比如:“尽管这道题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仰巴脚效应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儿子很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害怕出丑、被嘲笑。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三位演讲者依次演讲。 第一位语言流畅、举止大方,表现得几乎完美无缺; 第二位说话断断续续,神情也有点拘束; 第三位和第一位一样大方,但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却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水杯。 讲完后,我问儿子:“你猜现场的观众最喜欢哪一位演讲者?” 儿子不假思索地说:“肯定是第一位啊。” 我却摇了摇头,事实上,大多数人喜欢的都是第三位演讲者。 因为人们觉得太过完美的人要么高高在上不好亲近,要么使自己相形见绌,而那些会犯错的人反而更加可爱,这就是“仰八脚效应”。 儿子听完后,若有所思。 第二天接儿子放学时,他兴奋地朝我跑来,边跑边喊: “妈妈,我当上语文课代表啦!竞选的时候,我一直想着你给我讲的故事,告诉自己,出丑也没关系,居然真的不紧张啦!” 这时候,我才发现儿子也有如此神采飞扬的那一面。 为人父母者,还有什么比看见孩子的成长和光芒,更幸福的事情呢? 瓦拉赫效应 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只要找准自己的舞台,就能发挥潜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儿子喜欢观察昆虫、植物,我就给他买来各种相关的书籍、跟他一起做关于显微镜的功课、陪他一起给植物浇水…… 前段时间,课外活动上。 老师邀请儿子做“小助教”,带大家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儿子侃侃而谈的样子赢得了所有同学的掌声。 现在,儿子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写完作业后,打理自己的“小花园”。 他说: “妈妈,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名超级博学的植物学家,比‘无穷小亮’(著名科普博主)还厉害的那种!” 那一刻,望着儿子信心十足的样子,我欣慰地笑了。 前几天,几个朋友开玩笑地和我算了一笔账: 这短短半年来,我辞职、租房、买显微镜等设备……林林总总加起来,差不多30多万。 闺蜜笑着问我: “这些钱给你儿子留着交首付它不香吗?孩子的自信能值这么多钱吗?” 我摆摆手,说: “为了世间多一个‘普信男’,花再多钱也无所谓。” 但其实,我是这样想的: 作为父母,我们注定没办法陪孩子走完一辈子。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见孩子的进步,鼓励孩子迈出尝试的脚步,最终,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把自信和乐观变成身上的盔甲,手里的武器,从而打败生命中的大大小小的难题。 这才是为人父母最高明的投资。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